智能影像艺术

戏剧与影视学类 专业代码:130318T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 专业特性:特设专业

增设背景

2024


专业简介

智能影像艺术专业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专业发展的浪潮,致力于培养具备“智能+影像+艺术”多元融合能力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智能影像艺术专业是结合智能技术、影像制作能力、新媒体创作等多领域交叉融合的新专业,填补了相关专业在该领域的空白。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科技、人文与艺术素养,具有人工智能底层思维及文理交叉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智能工具,能够运用新观念、新思维、新手段,从事智能影像艺术创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将专注影像领域,立足艺术与人文根基,面向国际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掌握基础智能理论、专业知识及实践创新能力,能够引领智能影像艺术相关领域交叉融合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在人工智能语境下,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科技、人文与艺术素养,具有人工智能底层思维及文理交叉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智能工具,能够运用新观念、新思维、新手段,从事智能影像艺术创作,


培养要求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自动化的时代,智能化思维要求既有人工智能素养,也具备智能情感能力,因此,在学生培养方面,人才的技术技能和数据素养非常重要,艺术与人文能力的培养也需要齐头并进。


学科要求

艺术理论基础:需要掌握影视艺术、摄影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等传统艺术理论知识,理解艺术的本质、特征、表现形式和审美原则等,以便为智能影像艺术创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例如,了解色彩理论对于在智能影像中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和氛围至关重要。 影视技术知识:熟悉影视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等技术流程和技能,包括摄影器材的使用、拍摄角度的选择、镜头语言的运用、剪辑软件的操作等。这是创作高质量智能影像作品的基础,比如掌握专业的剪辑软件 Premiere Pro 或 Final Cut Pro,能够将拍摄的素材进行有效的剪辑和组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了解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相关技术知识。这些技术是智能影像艺术的重要支撑,例如掌握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实现智能影像的自动化处理和创作,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对大量的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从而为创作提供灵感和参考。 人文社科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如历史、文化、哲学、社会学等,能够帮助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和审美差异,使创作的智能影像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内涵。比如,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在创作中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特色元素,增强作品的文化感染力。


考研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方向: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数字媒体艺术相关方向:交互媒体设计、影视特效与后期制作 艺术学理论相关方向:艺术理论与批评、新媒体艺术研究 设计学相关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


主要课程

影像美学
游戏引擎应用与技巧
影视虚拟制作
XR艺术创作
智能影像创意与表达
智能影像艺术创作
计算机视觉与智能影像
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在媒体机构、广播影视制作机构、新媒体、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影视部门等,从事智能影像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游戏、广播影视制作、文化创意、艺术创作等工作。毕业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创业能力和终身自学能力,具备到国内外继续学习智能影像艺术的坚实基础。


知识能力

  1. 作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影像创作工具和技术,进行智能影像的策划、拍摄、制作和后期处理。例如,具备独立完成一个智能影像短片的创作能力,从创意构思到最终的成品输出,包括剧本编写、拍摄、剪辑、特效添加、声音处理等各个环节。 技术应用能力:掌握智能影像相关的软件和工具,如人工智能影像处理软件、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创作工具、动作捕捉设备等,并能够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创作中。比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作沉浸式的智能影像体验作品,或者使用动作捕捉设备获取人物的动作数据,用于动画制作。 创新思维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够不断探索新的智能影像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例如,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的影像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或者利用大数据分析来挖掘用户的需求和喜好,为智能影像创作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团队协作能力:智能影像艺术的创作往往需要多个专业领域的人员共同参与,因此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导演、编剧、摄影师、设计师、技术工程师等不同专业的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例如,在一个智能影像项目中,与技术团队共同探讨如何实现创意构思中的技术需求,与艺术团队共同打造作品的视觉和听觉效果。;